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李杰教授在《中国会计报》发表文章-开启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2.0模式

日期:2024-06-03 11:03资料来源: 点击数:

会计人才的培养必将走向国际化,因为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规则接近物理定律和数学规则,如构筑资产、负债和权益关系的会计恒等式等。

但与新时期要求相比,我国在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进展尚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国际化会计人才缺口较大。

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1.0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加速,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高等院校设立“国际会计”等专业,并在部分高校专设“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组织优秀师资参考美国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翻译编撰国际化会计教材,培养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丰富起来。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会计系尝试部分课程的英文教学或双语教学;另一方面,国际会计证书进入中国市场后纷纷与国内高校合作,设立证书班,把考试科目直接纳入培养方案。学生边学习边考试,大学毕业时不仅可以拿到毕业证、学位证,还能完成这些内嵌证书的大部分课程考试,从而在毕业之后较短时间内取得相关的国际会计师资格。

这一阶段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可称为1.0模式,简称内需模式。主要特征包括:第一,人才培养主要针对国内业务需求,以外企需求为主;第二,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是输入型,无论是翻译的教材,还是引入的国际会计师培养模式均可以归入此类;第三,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师资主要来自国内高校毕业的会计学博士以及具有国内背景的会计实务界专业人士。

然而,随着中国企业出海能力和对国际化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1.0模式迅速呈现出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一方面,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背景下,有关知识体系和结构虽然是国际化的,但大部分会计学毕业生不具备使用两门以上语言从事国际业务的能力。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起,部分领先高校如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已引入北美会计学博士的培养模式,博士能阅读英文文献,甚至在国际会计学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但普遍不具备熟练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

学生本身语言能力和意愿也是重要的限制因素。国内多所高校开设双语或英语教学的会计学相关课程,但运行下来的结果是,教学主要使用母语,仅教学课件是第二语言。原因在于,难度较大,而语言的提升需要时间积累,并需要韧性和持续的努力。而教学的进度和难度需要考虑平均水平,教师并不能单方面推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依赖母语进行学习,仅在备考阶段通过翻译和死记硬背的方式突击。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早期进入我国大力发展业务的国外会计师团体,通常在其母国并不具备法定签字权。所以,即使在其会计师的名称中包含“特许”或“注册”等字样,其实质仅为管理会计师。而有国外法定签字权的会计师资格进入我国较晚,在国内影响力有限。如此,虽然有不少会计相关专业毕业生取得国际会计师资格,但并不具备在海外执业的法定权利,需通过考试取得法定资质,增加了额外的成本或难度。而且内嵌国际会计师证书的培养模式把大学四年变成“高四”到“高七”,可能培养出了考证书高手,但剥夺了学生塑造独立思考能力的机会,限制了未来的成长空间以及可能创造的价值。

因此,有需求并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纷纷开展自己的国际化会计和财务人才培养工程,在内部选拔优秀人才,先培训语言,通过有关语言水平考试,再到海外高校攻读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学成归来后重新投入国际化工作中。这一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非常直接,成本较高,且仅适用于大型及特大型企业。中小规模企业并没有能力采用这一模式。但中小企业才是企业的大多数,在从事国际化业务的企业中亦是如此,也是国际化会计人才需求的主体。这就要求国际化会计人才通过高等教育解决。

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2.0模式

在经济和技术进一步发展要求下,特别是新全球化、“一带一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需求,我们提出: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已开始进入2.0模式,即全球模式。

其一,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需要国际一流水平的师资,这是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基于近年来留学人员特别是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归来投身国家建设的潮流,加上新的高等教育模式的突破,如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香港的国际一流大学到深圳、广州等开办大学,使用第二语言开展整体教学活动,以及沿海发达城市对来自发达国家的博士人才已经具备吸引力等多重原因,目前在沿海地区的部分高校已经具备了满足全球需求和全球同台竞争的初步条件。

专业课的教学全部采用国际通行的第二语言,大学生从入校便开始进入国际化环境。从语言到知识的学习,不断在至少两种语言的情境之中交织提升。而且,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是通行的惯例。以欧洲的德国、瑞士、奥地利、荷兰、挪威等国家为例,商学院的教学通常以英文进行,或者部分的商科专业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管理等均以英文进行,最大限度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交换生,在商学院的本科教学阶段,从师资到学生创造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真实环境,促进全球化交流。以深圳技术大学商学院的全英教学模式来看,不仅有本院学生使用第二语言到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的商学院进行交换和留学,还吸引到来自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交换生和留学生。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均开创了全新的国际化局面。

其二,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2.0是立体而非平面的模式,是全球思维而非局部定式。一定要打开门办大学。学生要送出国门去,也要引进国门来,尤其要引入优质的国际留学生和交换生。现在的大学生成长于全社会独生子女的大背景之中,成长环境与社会相对隔离,进入大学时基本对社会和世界的真实认识为零。因此,大学教育除了原本的应有之义外,还需通过全英教学打造多语言的国际工作力(就业力、竞争力),帮他们打开国际交换甚至国际就业的大门。

以深圳技术大学商学院为例,基于深圳外向型经济的基础和对国际化人才的旺盛需求,一方面,学院学习德国,开展深度实习模式,要求学生在第六学期开展半年以上实习,到企业去深度地观察和体验真正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国际交换和实习机会,优秀的学生会在第五至第七学期到德国及周边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商学院交换学习一学期,特别优秀的学生还能留在德国进行半年实习。

其三,大学本科会计教育要和会计师证书脱钩,在会计规则和知识教育同时,增加信息技术知识内容和行业业务内容,从大学校园便开始培养真正有思考能力的业财融合的会计人才。从与实务界的多次交流中,发现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存在欠缺,但信息技术人员或者业务人员转做财务,并没有好的成效,因为思考的逻辑在大学毕业时已经完成分化和定型,较难改变,应试教育会加深这一定型。所以,需要在大学阶段强化思考力和适应力,以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来源:中国会计报, https://api.zgkjb.com/news/shareH5/156977

作者/文:李杰

关闭